其实,得青山秀水之灵气,纳万物百草之精华的都匀毛尖茶,从古自今,有着三段奇缘。
明清时期,黔南茶叶被官府送往京城,专供皇室饮用,被赐名“鱼钩茶”。鱼钩茶原产于都匀团山、黄河、高寨一带,是都匀毛尖的前身。
说到“鱼钩茶”,有一个人不得不提。丘禾嘉,贵定人,喜欢军事,好读兵书,科场举人。天启二年,贵州安邦彦举兵反叛,率10万叛军进围黔中首府贵阳。在围困的10个月中,贵阳外无援军,内缺粮食,以至城内百姓落入“人相食”的境地,酿成贵州有史以来最大的惨象。战前,丘禾嘉就曾捐献财物支援官军,随后又组织地方民团参战。在诸多军队中,唯有他打了胜仗。战后,贵州总督向朝廷上奏保举丘禾嘉。此时,大明王朝正处于内忧外患之际,内有李自成农民军起义,外有满清入侵,急于求取人才的崇祯皇帝破格将他提拔任兵部职方主事。
丘禾嘉被皇帝召见进宫走进了皇宫。三叩九拜之后,他向崇祯呈上了奏折和一只做工精细的楠木盒。崇祯打开木盒,里面是一个丝绸布袋,打开袋子,崇祯愕然,脸上现出不悦之色——袋子里是一包茶叶。丘禾嘉说:这是我家乡都匀府出产的茶叶,为我朝贡茶,可惜迄今还没有名字,请皇上赐名。
崇祯一听,恍然明白丘禾嘉的意思是以茶喻人。放下茶叶,崇祯拿起丘禾嘉的奏折。奏折上是丘禾嘉对于明王朝辽东作战的形势分析和判断,剀切而精要。崇祯读罢大喜,说:卿所贡之茶,历朝有名,生时为枪,熟时似钩,赐名“鱼钩”。随即朗声宣布,再一次破格提拔丘禾嘉,任命他为辽东巡抚,加“超拜右佥都御史兼统山海关诸处兵马”的衔头,立马率兵出关破敌。
从此,黔南茶叶都有了御赐芳名——“鱼钩茶”。
都匀毛尖与毛泽东主席也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奇缘。
1956年春天,农村合作社运动发展迅速,很多翻身农民为感谢共产党、毛主席,纷纷寄礼物给毛泽东。
一天晚上,都匀县团山乡的5位乡村干部在《贵州农民报》上看到一则《人民热爱毛主席,万里边疆送虎皮》的消息后,萌生了给主席送茶的想法。
正好是清明前,是采摘顶级好茶的黄金时节。第二天一早,乡长罗雍和把这想法告诉了村民,大家纷纷响应,一齐上山采茶。茶青采到了,大家推选担任乡团委书记的谭修芬给毛主席制茶。
谭修芬有一手制茶的好功夫。她接过乡亲们送来的茶青,和村里的8个女青年一起制作。直到凌晨,1公斤清香四溢的鱼钩茶制成了。乡亲们制作了一个木盒装茶叶,并随包裹寄去一封短信,大意是:感谢毛主席让我们贫苦农民翻身得解放,过上了幸福生活……特寄上本地特产都匀鱼钩茶给毛主席品尝。
就这样,一个饱含着团山乡亲深情厚意的邮包从都匀寄出了。
一天,邮递员送来了一封用粗线封着边的特挂大信封。寄信人地址署名为“中共中央办公厅”。信中写道:茶农高级社,你们寄给毛主席的茶叶已收到,中央曾有规定,不准给主席寄东西,经主席批准,寄给你们16元钱,作为成本费。落款是中共中央办公厅,并盖有办公厅的公章。在信的末尾,有毛泽东亲笔写下的几句话:“寄来的茶叶已收到,茶叶很好。今后山坡上可多种茶,茶叶可命名为毛尖茶”。 从此,鱼钩茶有了另一个响当当的名字:都匀毛尖。
为响应主席在信中提出的“今后山坡上可多种茶”号召,村里的年轻人第二天上山开荒办起了一个新茶园,名为“共青团茶园”。
中央办公厅及毛主席来信的事情很快传开,人们成群结队来参观学习,观看毛泽东的手迹。信件一直由谭修凯小心翼翼地珍藏着。
转眼文化大革命开始了。谭修凯被打成了“四类分子”,一群民兵气势汹汹地前来抄家,这封珍贵的信从此失落于历史的尘埃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