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说者曰:‘百里之海,不能饮一夫;三尺之泉,足止三军渴。”本条经典金句出自于《尉缭子》,意思是:“百里宽的大海,不够一个贪得无厌的人喝;三尺深的小泉,却够三军之众解渴。自问自答的形式新颖较为少见,首二句以诗人的口吻邀请友人共饮,询问归隐之地,次二句便是答案,因为仕途不顺,决议归隐终南山,最后两句是分别之后的感慨。
“百里之海,不能饮一夫。”告诉我们什么道理?
《尉缭子·治本》:“野物不为牺牲,杂学不为通儒。今说者曰:‘百里之海,不能饮一夫;三尺之泉,足止三军渴。’臣谓:欲生于无度,邪生于无禁。太上神化,其次因物,其下在于无夺民时,无损民财。”本条经典金句出自于《尉缭子》,意思是:“百里宽的大海,不够一个贪得无厌的人喝;三尺深的小泉,却够三军之众解渴。”贪婪之人的欲望可以用大海来描述,所以就有了“欲海”这个词。
一个人的贪欲一旦养成,几辈子都花不完的钱还要不停地往家里敛藏,那些家里被查出成吨钞票的贪官,还有那能扛得住国家税务总局8个多亿补税和罚款的明星人物们,无不欲壑难填。这些人原本并非如此,是什么样的土壤和温度、湿度让他们能够成为这样?对于一个贫困地区的孩子,几块钱就能让他在学校吃顿好饭。穷孩子们得不到三尺泉水,贪官巨贾们却围着百里之海、千里之海,仍不知足。
“下马饮君酒,问君何所之?”是什么意思,该如何理解?
这句诗源自王维的《送别》,诗篇开头的问句,描述设宴为友人饯别的场面。自问自答的形式新颖较为少见,首二句以诗人的口吻邀请友人共饮,询问归隐之地,次二句便是答案,因为仕途不顺,决议归隐终南山,最后两句是分别之后的感慨。承上启下,可以想象具体的画面来理解:下马饮君酒,问君何所之?君言不得意,归卧南山锤。但去莫复问,白云无尽时。
故事情节:“今日一别,不知何时才能相见?略备薄酒,同饮如何?”诗人王维牵住友人的马,含笑邀请共饮一杯。一旁的小童机灵地跟路旁的茶铺租用了一个位置,摆上了家里带来的一壶酒,备了俩碟小菜,候在一旁。“也好。”马上的白衣儒士翻身下马,系好缰绳,随着王维落坐在茶铺里。“秀才,你今日要往何方?”“现在生活不如意,我想回乡隐居,就在那终南山中搭一草庐足以。
”“这样啊,那就只管去吧,我也不问了!”王维举杯,先干为敬。秀才脸露释然之色,同样举杯回应。酒也喝了,人也该离开了。王维抬头看看那山中白云自言自语,又像是在对着友人述说:“那白云无论如何变换,都是无穷无尽的;这世间的功名利禄却是有穷的,世事无常,到那时我也该回终南山了!”挥手作别,盼望相见有期!背景猜测友人名姓不可考,估且认作是王维的好友崔九,王维私下戏称崔九为“秀才”。
崔九即崔兴宗,盛唐诗人,早年与裴迪、王维隐居唱和,后来出仕为官,官至右补阙,但不久即对官场生活产生厌恶情绪,去官归隐,裴迪为之饯行送别也写过《崔九欲往南山马上口号与别》“归山深浅去,须尽丘壑美。莫学武陵人,暂游桃源里。”崔九、王维、裴迪皆是寒门子弟,在当时的官场中郁抑不得志,都向往山林隐居,王维后来隐居辋川,旁边就是终南山,书画作品《辋川图》流传版本迄今为止尚未有确认王维真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