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煮茶图》的千古之谜:唐代茶人缘何使用明代煮茶法?

  2024-06-17 15:02          0

茶叶网网讯:现在的一些电视剧,虽然特效比以前做得好,但做学问真比不上老一代。举个最简单的例子:某些讲到唐代的电视剧,非得放几个唐三彩在家里,泥煤啊,唐三彩在当时是陪葬品好么,谁会摆陪葬品在家里触自己霉头。

看看亿万国人奉为经典之经典的87版《红楼梦》,为了尽量吻合那个时代的着装,剧组请来了设计《五朝服饰展》的史延芹担任服装设计,由撰写过《中国历代服饰图集》的沈从文担任设计顾问,所以剧中出现的各类凤冠、褙子、立领、披风等等都十分考究,全是教科书级别的设计。

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,其实是十分讲究严谨做事的,而老一辈的艺术家们就继承了先辈的这一传统美德。

当然了,先辈们也有例外的,比如今天的主角——明代大画家丁云鹏,就是个随性的艺术家。他所绘制的《煮茶图》本来描绘的是唐代著名诗人、茶人卢仝(tóng)煮茶的场面,但画中的卢仝却穿越千年,用起了明代的泡茶法。

你别认为这是因为身处古代资料少查不到,其实是丁云鹏老先生懒没有去查资料而已!

你想想啊,丁云鹏生活在明代,当时的出版业已经是非常发达了,而且记载唐代茶事的古籍自唐到明比比皆是,出名的也有好几本,不可能找不到。这么想来,随性的丁老先生在绘制前抱着“哎呀不知道当时是什么情况,但是我好累不想翻书那么就按着我的世界观随便画吧”的心情,于是高高兴兴地开始了第一笔。

于是乎,你就看到了一个唐代人穿越到明代饮茶的画面。

先从画中的场景说起吧——珊瑚石前、红花绿草边、盛开的玉兰花树下,有一位身着白衣的男子盘坐在榻上,双手放膝盖,表情放松而专注地看着竹炉上烧着的水,他的名字叫卢仝。(如此大明宫词的开场真的好么啊喂!)

竹炉是明代十分常见的煮水器具,用竹编围成,通常高不过一尺,内填陶土,炉心装铜栅,上罩铜垫圈。因竹子象征着君子气节,所以在当时受到许多文人墨客的青睐。

在榻旁有个老婢,手捧着果盘,看样子是想端放在桌子上,但双眼却被煮水的铜炉所吸引。想想她做事真不当心,万一摔了,那么好的水果岂不可惜了,啧啧……而画面右下方这个像在WC的仆人并没有WC,他是蹲在地上,似乎准备把面前的水盆移个位置。

画面最前方,有一个石桌,上面摆了盆景、香炉,还有一大堆茶事器具——置茶的茶盒、品茶的白盏杯、放置白盏杯的红色盏托、带耳的大白盏、以及一个铜制的小汤瓶,都是典型的明代茶具。

自明太祖朱元璋废团茶、兴散茶以来,明代的饮茶方式与唐宋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,由原来的煮、熬、煎、点,变成了类似于现代的冲、泡,不仅很多茶具不再使用,连饮茶步骤也简化了许多。从这幅画可以看出,唐人卢仝可能只是将茶叶用沸水冲泡好,然后就可以分汤饮用了。

而真正的唐代茶事方法应该是怎样的呢?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煮。

在唐代时期,成品茶基本是茶饼而非散茶,所以在煮茶之前会经过一道撬茶、炙烤、碾碎等步骤的茶叶处理过程,之后再把茶叶放进茶釜中烹煮,加上香料(盐、葱、姜、蒜末等),用茶勺把茶汤舀出分杯饮用。

《唐人宫乐图》

由于繁杂的饮茶步骤,因而唐代的茶具也比明代要多很多,完全不是明代一壶一杯就能HOLD住的场景。

不过也因为丁老先生的张冠李戴,才成就了这幅颇有趣味的“穿帮名画”。

跟丁云鹏同时期的大书画家董其昌曾经直言表示,晚年时期的丁云鹏“多老笔漫应”。意思说丁云鹏的画到了后期,画得灰常随心、随便,拿现在的话就是“不走心”、“没有激情和灵魂”。

其实这幅《煮茶图》还有第二幅,绘制于他65岁的时候(1612年),取名《玉川煮茶图》,卢仝身边的茶具不仅没有画正确,反而更加简化,也许丁老先生从来就没考虑过要重现唐代茶事这回事吧,在讲究严谨传统文化教育的中国,显得还真是随性呢。